新娱乐网
主页 > 国内新闻 > 山西新闻

拿起铁耙清掏淤泥 志愿者体验市政排污不易

发布时间:2016-04-18 10:30:07

工作人员指导志愿者清淤

进入4月以后,太原市已迎来两次降水过程。随着汛期的临近,城市排水管道再次面临严峻挑战。4月16日上午,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征集市民深入体验清掏工作,呼吁大家给予清淤工人更多的理解和关注。到场的志愿者不仅亲自动手挖淤泥,还有人提出了科技排淤新理念。

铁耙挖泥看着轻巧一不小心溅身泥

4月16日一大早,第二道排养护管理所水道三组的15名清淤队员已就位,在老军营西巷口等着志愿者们的到来。九点半,活动正式开始。来自社会各界的15位志愿者穿上工作服,开始了半天的体验。大家围簇在水道三组副组长王聪俐周围,观摩她的示范。“昨天下了一夜雨,大家看今早的方形下水道内积了厚厚一池水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水排掉,才能开展后续的工作。”王聪俐拿起耙子将地面的栅栏掀开,握起长锥在污池中摸索片刻,只见她用力一戳,整池污水便下去了一半。“刚才这个环节是寻找污水口,用利器将其疏通,堵在通道口的污水才能退去,后续工作才能开展得更方便。”王聪俐告诉大家。
志愿者李峰想亲自试一下,但长长的铁耙在他手里似乎不听使唤,总是卡在方井内,一个不小心溅了一身泥。“这项工作看起来容易,实际操作可真是体力与技巧的配合。几分钟的时间我后背都湿透了,整日面对着脏臭的污泥,市政清淤师傅们真不容易!”李峰说。记者也体验了一把清掏淤泥,几个动作下来腰已十分酸困,长长的手柄还差点打在停在一旁的汽车玻璃上。
据记者了解,每年在雨季来临之前,为了让城市安然度汛,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的200多名清淤人员要对全市1900多条道路、1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网、2.8万座检查井、3.1万座井水井进行集中清淤作业。不仅任务重、时间紧,而且清掏质量的标准丝毫不能打折扣。

女儿从不理解转为体谅从事清淤工作的她倍感欣慰

在王聪俐的指导演示下,志愿者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。“今天来老军营西巷口清掏的是咱们三组的工作人员,我们负责太原市南部九十余条街道的清淤排污工作,这些路段分布着一万多个下水井。”王聪俐告诉记者。
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下,他们的工作时间又是如何安排呢?“我们全年365天都上班,即使大年初一接到问题反馈,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清淤处理。我们辛苦点没什么,只是感觉对子女有所亏欠。咱们组里大都是女同志,要照顾小孩,可任务紧急我们陪孩子的时间就少很多。我女儿12岁了,至今也没带她去远点的地方玩过。不过自从懂事后,她也开始体谅我的辛苦,不再嚷嚷着到处旅游了。”王聪俐感慨地说。
十几年的清掏工作让她对社会发展有所感触,“拿我自己来说吧,女儿小时候上幼儿园时总告诉我别穿工作服去接她,害怕被别的小朋友笑话。我理解那个年代人们对从事体力工作的轻视,早几年我们排污时,路人也总是离着很远怕弄脏衣服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文明,充满温情。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体谅到排渠清掏的不易,感受到我们工作的重要,更充分认识到清掏工作的社会价值。这几年流行微信朋友圈,女儿还经常将我们工作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。她告诉我,我们是一群伟大的人。我想,这也是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侧面吧。”

志愿者梁鹏带着梦想回到家乡

梁鹏是太原人,也是北京一家工业4.0科技发展平台的负责人。“听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参与城市清掏体验,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张票,赶回太原和朋友一起参加这次活动。一方面,城市清掏十分辛苦,我们每位市民都应自觉遵守秩序,不随意向下水沟倾倒垃圾,减少市政工作人员的压力。另一方面,我也是带着梦想回到家乡,我们运营的科技平台上有一个机器人清淤项目,这次参与体验,我也想实地看看最新的城市清淤理念、技术能不能在家乡太原派上用场。”
机器人概念近几年非常火热,但在清淤领域记者还是第一次遇到。“我们平台上的项目意在为城市排水系统清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。”梁鹏的豪言壮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,劳动的空闲,他向记者介绍了这个管道清淤机器人概念。“我们公司自主研发了‘管道清淤机器人’‘泥水分离设备’‘机械挖掏设备’等科技产品,目前公司正在廊坊进行排污。我们的设备分为地下地上两个,中间由管道相连。清淤机器人钻入地下后便开始工作,一边前进一边向上输泥。上边的作业车辆负责水污分流。这样能提高排污效率,实现了清淤自动化操作。”

○提醒

停车尽量不要占压井具

清掏过程中,还有哪些经常遇到的问题呢?工作在清淤战线三十年的杨增考告诉记者,“在清掏过程中,由于周边停放车辆较多,有时候遇到车辆占压井具的情况,我们就需要联系车主移车才能开展工作。联系不到车主的情况下,只能先进行下一步工作,之后再返回来,见车辆离开后才能清掏,这样就影响了工作进度。有时候车辆停放较多,污泥车不能靠近井口停放,我们就将清掏出的淤泥,一铲一铲地清运到停放较远的污泥车上,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。我们希望市民路边停车时,尽量不要占压井具。”

本报见习记者 何伟

  • 上一篇:招聘会在太原成功举办
  • 下一篇:本报新闻人物的无孔插座上市了